明日研究院 | 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公益
Post by 2017-11-29
前段时间面试一个刚刚从英国研究生毕业的年青人。简历非常漂亮,三观很清白,家庭也不错。大段的志愿者和实习经历,对国际国内的NGO发展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都很喜欢。
对了,插播一句,结识这些年青人,和他们沟通,是我在明日中国最为愉悦的体验之一。看到这么优秀的人才满怀热情,不屑于为京沪三套而苟且,也不为权钱而营营,更不陷入愤世嫉俗的陷阱,而是将智慧与精力用于“更大的美好”,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这样的一群人存在本身,就值得你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
临结束时,小同学问我们,做了这么久公益,觉得碰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我想了一想,决定给她泼盆冷水。我说,很简单,最大的困难是数学。
数学?
对,在美国或者英国,随便说哈,不管是什么原因,可能是有10%的人需要被他人帮助,30%的人勉强自立。50%的人有些些余力可以帮助别人,还剩下10%的人大致可以被称为有钱人。这样,每1个需要帮助的人,大概有6个人可以帮助他,其它3个也不捣蛋。6个人帮一个,还包括一个有钱的,所以大家关系可以比较和谐。对吧?
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可能是刚好倒过来——再乘以15。也就是说,每1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很有可能被90个需要帮助的人围着。剩下9个呢?焦虑着自己的阶层下滑,在拼了命的给孩子补英语。补钢琴。学绘画。等等。你懂的。
因此,如果你在英美,跟朋友说你是“做公益”的,大家默认你是要大家掏钱支持你的。而在中国,你如果跟人说你是“做公益”的,大家默认你是来给他们发福利的。做公益?啥时候给我也做做公益呗。我也需要支持呀。
我觉得这几十个字给小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接下来的感谢信中,她特别强调自己“不是土豪”,“不能持续捐赠”,只是想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推动大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心。怕极了这个工作是个坑,不仅要自带干粮,而且倒贴还不够的。 我们的日子,你看,就是这么多姿多彩而有趣。 我有的时候特别想知道,中国这几十万公益部门的从业者,有百分之多少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惨淡的事实,所以选择了这个行业;还有百分之多少是因为选择了这个行业,才意识到了这个惨淡的事实。 如果你是前者:来来来,我们好酒好肉伺候,量明日中国之物力,结你之欢心。整个团队全力支持你、保护你、帮助你,你的公益就是我们的事业。如果你是后者,我个人觉得,如果还年青,赶紧换行;如果已经换不了的话.....................................................................................................................................................................................................................................................................................................................尽量找点乐子吧。
有的时候我也特别想知道,我国公益部门大师林立、流派众多、大佬云集、情怀满满、家国之心爆棚,但有几位这么数量化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又有那几位给我们充满热情、但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做过事实分析和思想准备?
毕竟,如果我们是一个非洲前殖民地国家,NGO可以靠着前宗主国的援助生存,顺便做点扶贫。如果我们是一个公民社会发达的国家,NGO可以靠着发动人民、促进捐赠、影响政府来生存,顺便为给非洲捐点物资。如果我们是一个宗教传统深厚的国家,NGO可以靠着和上帝或者佛祖站在一起而生存。
可惜我们都不是。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意味着NGO所能依赖的社会总财富有限,而尚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还很多。“社会主义”,意味着党和政府是绝大多数社会活动的中心,掌握着规则的制定权、以及重要资源的收集权和分配权——这个过程NGO无从置喙。“大国”,意味着我们不能、也无法依赖任何外来人、势力、国家的支持。
暂时放下各种理论和概念,这些听上去陈旧得恨不得去死的基本事实,就是各位公益人每天碰到的困难——没钱、没人的根源。而这些问题大多数在短期内不可解决。而“短期”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具体长短无法预测。但完全可能超过一个人的寿命。
所以,对今天大多数的公益人来说,非常有可能你的终生努力会换来……nothing。直到离开人世,所想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可能不会解决,想达到的目标非常有可能不会实现,而这并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结果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外。
所以,你为啥要做公益?
I mean, seriously,
我为什么要在一个大概率做不成、做成了也是不特定的“他人”得到好处的事业里付出终生?
我又没做了坏事要赎罪,凭什么,要拿我这唯一的一次生命,不服务自己,而是服务陌生人?
我非圣贤、亦不是上帝,哪里有能力帮助90个需要帮助的人?
倘若有些些余力,我为什么不优先帮助我的家人和朋友?
这些都是艰难的问题,可以说直问内心。不过事先做个广告贴,明日中国的小伙伴们先在团队内部做了一个测试:每个人,包括我,都要用10秒钟说清楚我们在干什么,30秒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每个人都录了一个语音。请持续关注本公众号吧。
人有一个心理趋势,就是碰到无力解决、又影响巨大的问题,会假装看不见。比如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
在从猿到人,几万年的进化中,这种英文称为the denial of reality(拒绝承认现实)的能力曾极大的帮助了人类整体:帮助英雄们勇敢地直面狮子、老虎、尼安德人、猛犸象……这些完全没有可能战胜的敌人。正因为我们的先祖拒绝承认我们打不过它们这个现实,我们的先祖才慢慢学会了打败它们的本事。这促进了人类整体的进化,但却以英雄的生命为代价。古希腊神话里,伊阿宋去偷金羊毛。他明知此行是九死一生(实际上,成功的概率是1%),但他依然前行。当然,伊阿宋成功了,他成为了英雄,伊俄尔科斯的命运也得到了逆转。但是,你们别忘了伊阿宋之前,可能跟他一样聪明和强大的那99位被龙吃掉的无名氏。他们就是人类为获得金羊毛要付出的成本。
问题是,时光回到当年,踏上金羊毛之路的时候,你从何知道自己是英雄,还是成本?
很多人说,我不想做英雄。可是,倘若人生目标不要做英雄,为什么不就把此生,对酒当歌,良月无边,无忧无虑,做一个幸福快乐的猪?反正今天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无论此生做什么,都有99.99%的概率成为历史上无足轻重的小人物,那么,行善与行恶,又有什么大的区别?
But why?
公益这个部门的特点是,它想解决的问题,无论是特殊孩子,还是教育,还是大病救助,或者环境保护,本质上是困难的问题——至少是拥有多得多的资源的企业、政府暂时无法解决的。它的日常工作逻辑,本质上是反人的自利本性的,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精神境界、知识机构和工作效率有极高的要求。从业人员需要有一套自我说服的体系,来解释自己:
为什么要做公益(或者广义的社会服务)?
为什么做这个领域的公益?
这个领域的问题在哪里?
我怎么解决它?
我需要哪些资源,如何获得?
如果做成了会怎样?如果做不成会怎样?
最坏结果是什么,我能承受吗?
知道了这些,我是不是宁愿去做点别的什么事 情?
(你能在1分钟内解释清楚上述问题吗?)
中国公益部门的问题在于:从整体来看,它的理论基础是混乱的,应用是过时的,实践是低效的。体、用、术全面落后。(明日观点 | 公益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体、用、术 ) 因此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整个部门沦为一个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边缘部门。固然谈不上社会公信力与社会领导力,但我觉得最可惜的一点却是,由于公益部门天生具有人类高尚精神追求的性质,吸引了一大批本质上很优秀、却对中国公益的基本事实和运行逻辑不清楚,对自身认识不到位的青年义无反顾的加入,并在一年到一年半之内榨干了他们的热情。这可能加速了他们从正能量热血青年到愤世嫉俗中年人的历程。
社会创新青年的热情衰变 T≈9个月
我们观察到,大多数投身公益的热血青年,开始时会光芒四射,迅速走红。大约在9个月左右到达半衰期。到2T时,他们会最后一次挣扎着出现。从此泯然众人、杳无人迹。
所以,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公益?
很简单,半衰期长的人。
人的生命有限,只要你能把热情的半衰期从9个月延长到生命的一半,比如50年,我觉得就差不多了。具体而言:
1. 看完了这篇文章,以及上一篇之后,觉得被兜头泼了一盆凉水、内心感觉崩溃的人;
2. 内心崩溃之后,一觉醒来,却更为坚定的人;
3. 有耐心持续地做没有结果、但正确的事情的人;
4. 具有极强的进取、创业精神的人;
5. 如果自己做的事情错了,能厚着脸皮,马上止损的人;
6. 善良、但不愚蠢的人。
如果你看过《从优秀到卓越》,你会发现可以做公益的人,跟书中描写的“第五级”经理人很象。是的,一个致力于拥有这些卓越品质的人既可以成为优秀的企业领导人,也可以成为有良知的政治家。如果他选择公益部门作为自己的事业,才能将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在乐人乐己的过程中幸福地过完一生——变成大概率实践。
注:明日中国支持的公益伙伴均可以通过kindle渠道免费阅读《从优秀到卓越》,及其其它优秀的著作。详情请与你的伙伴发展官员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