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观点 | 公益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体、用、术
Post by 2017-10-27
(一) 无用的勤奋 在许多人的高中记忆里,都往往存在这么一个同学的形象:她的学习非常认真努力。课上、课间、深夜、清晨……她不是在背英语单词,就是在演算数学题。午餐时间、晚自习之前、周末……食堂、教室、操场……她永远都在伏案学习。每一堂课后,她在缠着老师问问题,并在老师讲解后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态。倘若翻开她的小本本,笔记永远都是密密麻麻,蝇头小字整整齐齐。她不辞辛苦,不厌麻烦地完成了一本又一本习题集。他们给班上的“一般同学”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每个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尝试过向他们学习——但无一能够坚持。后来也发现没必要向他们那样坚持,这是后话了。 记得在高考前夜,我的一个同学还在伏案做题。因为老师已经让我们放松备考了,我不由得好奇问他:为啥还不休息呢?他头也不回地说,还有好几本没做完呢。我无言以对。虽然内心觉得不对,但也只能默默不语。我过了一遍手画的知识点逻辑线路图,翻阅了一遍错题集上我最容易跳的坑,然后默默去睡觉了。
当然,结果不用怀疑,我上了清华,他上了师范。
大一暑假,因为搬家,我回到老家,得把高中的课本和习题收拾起来。等到收拾完毕,我大吃一惊:原来高中的课本那么少?高中三年、五门课全部30本课本摞在一起,体积还比不上大学一门课、一学期的参考书目。这就是说,就算高中课本的内容比大学艰深(这不太可能),其三年五门课的技术含量,还不如大一的一学期一门课。
更不用说大二、大三……硕士、博士,其知识密度和难度恐怕呈指数上升。
这么想来,高中知识其实真的很简单。可是为什么在某些人眼中那么困难呢?
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不同。在某些人眼里,高中的知识是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公式、单词,以及各种变形和陷阱,其表现形式是成千上万的模考卷、辅导手册和习题册。每一本都需要从第一页做到最后一页。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背诵和记忆。每一个容易错的地方都需要重点强调。笔记记了一大本,红蓝钢笔画得花花绿绿,到最后还是左支右绌、云里雾里,多走一步都不明白,多一个变形都觉得晕。
可是你如果明白了每门的大框架:物理超不出牛顿力学、能量守恒、场的理论;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只是正负离子的组合。英语阅读理解就是在文中按顺序进行信息寻找……明白了这些大框架,整件事情就变得如同手上的脉络,非常清晰。清晰到你都可以看到出题人为什么要出这个题。于是只要关注一下他的一些小细节和小矫情,配合演算一下,就行了。
(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在说,这个世界,所有的理论体系,都是由一些非常基本的原理作为基础的。就比如说,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创建几何学,开宗名义就是简洁、清楚的五大公理:两点之间一条直线、直线可无限延伸、一点一线可以做圆、直角相等、平行公理。并在这五大不证自明的公理之上,用严密的逻辑和推论构建出一整套平面几何科学,建设了希腊罗马的神庙和水渠。
再比如说,六十多年来,计算机科学家从“晶体管不亮表示0,亮表示1”这样一个简单、底层的规则开始,一步步、一层层地发展出了打败人类的阿尔法狗。美国《独立宣言》开宗名义:“我们认为如下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人们若干不可剥夺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一个强大国家的法律体系奠基。
从另外一个方向说,人类的进步也是从现象的分析进化到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好比说,中世界的炼金术士们不懂化学。无论他们做了多少的试验,最终他们也无法炼出金子。可是等化学学科渐渐丰满,HCl和NaOH的反应渐渐普及。人类才能开采和分离石油,建立各种化工厂,组合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材料:塑料,铝器,汽油、柴油等等。
而化学渐渐的也有瓶颈。等门捷列夫排出化学元素表,人类才看清楚 “更深”一层的规律。于是才有了原子核的发现,有了核能和原子弹。2007年日本科学家第一次用激光照射纯汞,剥掉了一个中子,获得了金原子。
但是,原子物理仍不是最终极的科学。在原子之下,还有夸克。如果能了解夸克的奥秘,就能象《三体》小说一样,制造出无敌的、依靠强相互作用力的战舰“水滴”。
而夸克也不是最终的粒子,但是夸克之下的微观世界,粒子和波奇妙地合二为一。量子世界展现了种种魔术般的,以概率描写的性质。对这些性质的描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透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外,迄今所有宏观世界的现象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述(量子场论)。但是更棒的是,本着对这些基本性质的了解,中国已经可以发明量子通信,也许有朝一日能帮助我们发明跨光年的实时通讯。
基本原理:霍金寻找的“万物理论”,爱因斯坦生前试图解开的“统一场理论”,《星际穿越》里面牛皮哄哄的重力方程式……都属于这样一些基本原理。人类永远在寻求理解更低一层的结构,更低一层的规则,因为对更为基础性规律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描述这个世界,发展新的应用,发明新的机器,发挥无以伦比的力量。
我不知道上面是否帮你认识到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直立人(我们)从动物一步步演化、一步步打怪升级,靠的是一点点、一层层,不断地揭开更为深层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先祖只是努力追逐一堆又一堆雷电产生的山火,而不去研究火的根本规律,我们估计现在还是黑猩猩。在走出非洲之后,被我们灭族的尼安德人比我们强壮,能使用工具也能使用火,但是最终被灭族,原因使他们没有从战斗中总结出策略。
很可惜的是,几万年以后,文明的现代社会还有很多人没有得到教训。就象那些深陷题海战术的高考学子们,他们看似很努力,可成绩始终上不去。因为他们只是忙碌于很表层的东西,从没有去研究潜在的原理。而真正的学霸,不怎么做题,但做一道题,能分析出一篇东西来。
基础的理论很重要。从一些更基本的规则,可以推出上一层的规则。这样不仅把现象把握得更好、更快捷,而且可以算出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现代社会已经非常复杂,任何一个现象往往背后有很多层的原因。你的分析能力越强,切到的规律越基础,你就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越有把握。
基础理论就是体。在基本原理之上,把它进行的实际应用,就是“用”。在我们的世俗世界中,懂得基础原理很重要,但只懂得基础原理却不能发财。例如,精通化学原理能成为科学院院士,可是真正发财的,是利用这些原理发明了去屑洗发精的人。这些知识、能力、才华都远远不如院士的人,因为既能理解头皮屑的痛苦又能理解化学原理,所以发财。这并不容易。我们很早就发现了核聚变的原理,可是,“可控”核聚变却永远都有五十年的距离。今后,在可控核聚变这个“用”上取得突破的人和组织,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和发现核聚变原理的科学家同样重要的功臣。
话说到这里,体和用经常被人搞错。清末洋务派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刚好搞反。这恐怕是我国百年羞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解释。
那么,“术”呢?术是末端的东西,比如说,洗发精用什么样的瓶子更能吸引顾客的购买。公益海报要怎么配色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微博要怎么发才能有技巧地勾起大V的转发。“术”基本上是没有理论体系的,但是很棒的技巧,能帮助我们的劳动成果发明最大的价值。
(四)公益部门的体、用、术
我整整写了三千个字,来铺垫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事情要想成功,体、用、术缺一不可。公益事业毫不例外。
首先,你要有正确的基础知识。公益这个部门的工作,比起一般拿钱干活的工作来,乃至比起一般的商业创业来,实际难度极高,需要我们的从业人员对心理学、社会发展理论、经济学、金融学,乃至政治人文、宏观环境有相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因为对待的是弱势群体,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较高。这些都要求从业人员,即我们常说的,“三观要正”。对公益事业在现代社会中位置的理解,对公益部门运行的原理,对个人做公益的原因,对未来的期望值,要有清晰、正确的认识,不然害人害己。如果有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你得把它彻底倒空。有的时候,需要把从小到大学的东西、观念,全部吐出来。重新树立三观。
“人从出生到他变成成年的时候,被灌满了各种谎言,到了成年的第一件事是呕吐,把这些谎言吐出来,自己思考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其次,你得具有把正确的原理和三观转为高效工作的能力。比如,如何分析受助群体需求,设计公益项目;如何开发公益产品。如何发扬人心中的善,让捐赠人和受助人同时进步。如何设计一个体系,提高物资捐赠的效率。用什么方法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怎么跟各个利益相关者紧密联系,共同发力。怎么进行资源和利益的分配……说起来,也是一篇鸿篇巨著。
第三,术也很重要。一幅漂亮的公益海报,字体是几号,颜色怎么配。接受捐款使用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跟基金会报预算怎么报刚好合适。如果是公众筹款,那个标题该怎么写容易爆款。分档捐赠设计是捐29 还是让捐赠人自己输更能扩大收益……这些无数、零散、穿插不起来的小技巧,尽管对提高理论修养没用,可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对我们日常工作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的问题是,中国的公益部门,我这五年观察下来,在体、用、术上是全盘混乱,全面错误的。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要么没有基础理论,要么片面引进西方的观点,甚至是片面的西方观点,要么出现了严重、根本性的方向性错误(比如某大佬否定人有利他的需求)。这些根子上的混乱经常被大资本有意无意推波助澜,从而愈演愈烈。
在这样混乱的、不正的基础理论上,自然长不出健壮的“用”来。这就是大家看到的优秀项目缺乏、优秀人才流失、受助对象满意度欠佳、打着公益旗号的骗局横生、捐赠人的信任降到冰点。(可笑的例证是,一个现代社会最应掌握道德高地的公益部门,在中国竟然要全体依靠一个私人企业的背书来获得公信力。但更可悲的是,整个公益部门,上上下下,竟然没有什么人觉得不对。)
公益部门这两年的“术”倒是进步不少,从活动到产品的创新创意层出不穷,公益海报也益发美轮美奂。但是平均水平只要拿出公益部门一比,仍然和这个社会的普遍标准差着一大截。比如说,我们的财务管理,都不知道有多少用上了哪怕金蝶软件。又有多少机构建立了基本的人事管理和激励体制。况且,在“术”上的100%努力,正如那位努力的学子一样,不一定能换来20%的成绩提高。即便人人都像罗尔一样煽情,从公益部门整体来看,其效果都不是正数。
实际上,中国公益部门的问题之大,让人想批评都无从说起。我们小伙伴老是催着我写观察,我愣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起。深思熟虑之下,理事长下定决心,立志从底层开始,尝试构建一个正确的体系。因为如果这个行业还有未来(它一定有未来),目前公益部门的理论范式需要彻底重建(一定会彻底重建)。看准这个趋势的年青人,会在这个行业中为祖国的现代化进程发挥重要的作用。更会为人类的整体进步、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贡献中国的经验和智慧,丰富和补充之前基于西方国家经验的理论体系。
这个过程,欢迎加入,我们共同见证。
(未完待续)
明日公益理事长 一朵内心冷静、外在热情的奇葩。 不热,不能选择在慈善事业上投入如此之大的精力;不冷,不足以穿过天朝舞台上的各种荒诞,看到背后社会变化的逻辑和力量。但是,据说格物致知的感觉是清澈、但痛苦的。不能写、不敢写、没法写是常态。但是,在同明日团队严格隔离的前提下,他同意,在严格限制字数、话题、价值观的情况下,发表一些个人意见。无关对错,但多半会有争议。 P.S.理事长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机构使命、战略及日常运行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