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公益 上海明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明日快讯 | 写在十年之末——给明日执行长的一封信

    2020-01-07 14:13:11





再见,21世纪10年代



致明日执行长的一封信 ❤

(读完约需20分钟)






转眼间,《明日执行长公约》生效已经一年了,我们也来到了2010年代的尾巴。还有一个多星期,一个全新的2020年代即将开始。

期待吗?



各位明日执行长


在知乎的一个帖子《为什么2020听上去那么科幻》上,有网友评论说,2020 会很科幻?因为,2020的现实会比科幻更加科幻...



最近带孩子逛博物馆,偶遇了一位艺术家在1926年创作的,一幅想象伦敦100年之后的画。1926年的艺术家尽管已经进入现代,并生在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但还是远远低估了即将到来的真实的2026年。是的,不知不觉之中,不管你做没做好准备,我们已经一步一步地走入了科幻纪元。

图1 100年前的想象还是太谦虚了。


谁说不是?现在我们可以远隔几万公里,却随时随地、面对面进行工作讨论、在同一个文件进行协作。电邮已经显得古老了。我们可以在西藏的雪山下远程参加海南沙滩上的活动,可以在珠峰上和亲人视频。高铁、飞机和全球化让地理的意义淡化,让去中心化工作成为可能。735万、可能从未来过中国的外国人、成为从没出过国的四川村妹李子柒的粉丝,让她一两年就变成年入过亿的明星。


我这篇文章是通过语音识别写完的。在家里,我们已经可以叫Alexa启动扫地机器人。这些都是真实的、几年之前不可想象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


在我父母第一次刷脸支付成功,发出赞叹时,我发现小时候看过的科幻故事,终于逐渐变成了现实。








科幻纪元对于公益、对于社会创新意味着什么?有趣的问题,估计无人知道答案...


可能有些传统的社会问题会缓解甚至消失,例如绝对贫穷;例如灾害防护和救治;例如残障救治和服务、教育和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可能由科技进步而解决。但是新的社会问题也许会出现,比如贫富、阶层分化,比如环境保护,比如家庭的和谐甚至存亡;比如个体的隐私权和社会的集体安全、秩序、以及因此需要的大规模数据采集和人工智能之间发生的冲突。我们传统上认可的13个公益领域,可能会面临大的洗牌。发源于英美、本为解决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公益慈善理论和实践,也就是现在居于主流地位的、你们现在从哈佛、从福特基金会学到的一整套从筹资到社会创新到社会工作伦理的理论范式,完全可能在中国、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我在等待第一个把李子柒方法用于筹资的公益项目出现。


在这个时代徐徐打开大幕的时候,你我都是学生,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卓有成效的现代公益领导人会一边埋头干活,一边抬头看路,和这个时代共同成长。身在其中,我们既被潮流所推动,也非常有可能成为引领时代浪潮的人。








但在这个年代之交,我想强调的并不是变化。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到变化,但只有懂思考的人能捕捉到隐藏更深、影响更大却不变的东西。如同海底的礁石和珊瑚,本身不变化,却引发海面上的波涛汹涌、气象万千。


什么是不变的?人。以及根植于我们基因深处的人性。不管是农业时代还是科幻纪元,人的嫉妒、虚荣、贪婪、放纵、短视、自私、情绪化……(别以为这是写论文,这里的每一个词你身上都有,或多或少)会继续在许多人的生命中扮演重要的负面角色,限制着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为紧张的生活增加烦恼,给甜蜜的日子加苦、加盐。同样的,人的自律、理性、宽容、远见、无私、慷慨……也会继续把许多人的生命拉向更为自由、更为幸福的结局。这些历经千万年形成的人性,会在新的时代以新的方式展现人类社会新的黑暗和光明面。


科技带来的进步,我们只需要拥抱。对于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人性,我们却需要直面、应对、以及控制。科幻时代的技术进步,并不会自动地抑恶扬善,而是会让善恶人性的呈现变得更快速、更直接、更……夸张。你想想看:


那些风言风语、背后的指指点点,以前只是在街坊邻居的大妈之间传播;现在转到了聊天群中,躲无可避;

那些曾经只敢在喝醉之后对自己说的无耻的话,现在匿名的保护下,通过社交媒体堂而皇之地放大百倍、千倍;放在你面前;

高铁、飞机、网络……让可能相差百年,本不应该出现在一个时代的价值观,甚至不应该出现在一个时代的人,正面冲突;

从小保护自己的父母、家人、朋友,在时代面前突然一样变得手足无措,再无法给我们有效的指导。以前要三十岁、四十岁才会碰到、才会需要处理的事情,现在往往刚刚迈入职场就要遇到;

古老和新潮的价值观一年一战。有多少姑娘纠结于女生是不是还是该以家庭为重,又有多少男生纠结应该先成家再立业、还是先买房再结婚?


或者,是不是结婚都已经过时了?这个概念本身是否就和女权冲突?


不知道...


即便自己只是个小兵,应付这些,我觉得,就已经很难了。


何况你们是领导人,不仅要处理自己碰到的事,更要管理你的团队、你的受助对象、你的资助人和各种利益相关者,对他们负责。这就更考验你的心智和能力。








何况社会创新的“圈子”绝非真空。这个 “圈子”比你们同龄人要面对的世界复杂得多。如果你找了一个“正常”工作,大多数时间也就是和自己学历、经历差不多的人打交道。可是在公益这个圈子里,你天天碰到和自己差了好多社会阶层——既有上面很多层,也有下面好多层——的人。所以,他们的好心你不一定懂,他们的恶意你也不一定看得清。他们的喜怒哀乐、行为模式你可能完全一头雾水。



然而,你却要当领导人。不仅要努力不让这个社会改变你,更要努力去改变这个社会。


很多时候,我很敬佩你们。在人生最好的二十、三十岁年纪,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不是为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是在自己所选择的领域,为自己想帮助的人和事做一点小小的努力,让世界变得好那么一点点。这值得尊敬。


整个明日公益存在的理由都基于这种尊敬。不管你的“入圈”是一场什么样的意外,我们都愿意尽力支持,让这个复杂的历程,为你、稍微简单一些。终有一天,你们会看清生活的真相。但不管那一天之后你们是否决定继续热爱生活,今天的工作都应该令你骄傲。明日公益平台存在的意义——让勇敢创建公益项目的青年领导人做得久一点、大一点、好一点、快乐一点;让那些决意将此作为职业生涯的人在这个领域不断进步、登上顶峰,从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创新和社会进步。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永远不变的使命。


但事情不是有了良好的初心就会自动圆满。支持你们,跟你们转而帮助自己的受助对象一样,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所有人灵魂深处都存在光明和黑暗。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设计一条怎样的路,才能把好事做好?这是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是你们每天思考的问题。








恰恰在这个时候,世界上发生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尽管这都是一些“大事”,看上去和我们日常生活毫不相关。但稍加分析,你就能看到在这样的一些大事上,也能看到熟悉的、丰富多彩的人性。它们的发生和应对,能给你们的成长之路提供重要的参考。


第一件是英国退欧。


大家一定都已听说了,世界上以理性、保守闻名的国家三年前奔放了一把。用一种极端的形式退出了自己亲手参与缔造、且居于领导地位、并由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们组成的联盟,退出了欧盟所提供的自由机制。选择让自己变得更穷、更弱,也让国家处于解体的威胁中。我引用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一段话:“退欧……是有史以来,一个民主国家,在和平时期做出过的最大的自残”。


为什么?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情绪”。被一部分政客巧妙、有意地挑动的,根植于每个人心中最暗黑部分的情绪。


对外来移民的恐惧憎恶

对了解一个复杂事物的逃避;以及因此带来的无知

对自己的过度自信

对已获得利益的感到理所应当,却为该承担的责任斤斤计较


当年的退欧活动家、今天的首相Boris,亲自坐着一辆写满“我们每个星期给欧盟3.5亿英镑。给全民医保不行?” 大字的巴士,走遍全国。这幅图像深深地唤起了大家觉得“欧盟真tm浪费钱、退了吧”的情绪

可惜,这辆车上的宣传是一句谎言


如果这还不够,那么再加上爱国主义。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一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英国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建立了这个美丽、富饶的国家。我们的米字旗曾插满世界各地。我们的语言世界通行。我们打赢了两次世界大战。我们的首都在伦敦,我们的元首是女王。你布鲁塞尔(欧盟机构所在地)是谁,我们凭什么要服从你制定的规则?


如果这还不够,那就再加上承诺:(只要我上台),退欧之后英国可以继续享受作为欧洲国家的诸多好处:和欧盟自由贸易、去欧洲居住和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上发声、情报共享、保持爱尔兰和平……等等,却不用付出留在欧盟的代价,比如向欧盟预算拨款、接受欧盟层面上的规范,接受欧洲人民也来英国“自由流动”……等等。Boris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the UK could…..have our cake and eat it”.(注1)言下之意,退出欧盟是个无本万利的买卖。


省钱、爱国、也没有坏处。不退欧说得过去?


而在另外一方面,留欧派的宣传却显得很无聊。


“移民造福英国经济”——你们这些砖家,净胡扯。

“退出欧盟就会失去欧盟市场”——我是吓大的?

“退出欧盟就不能去欧洲自由工作”——只有不爱国的人才一天到晚想移民吧?


总之,退欧的宣传没有根据,却全是希望和梦想。而留欧的宣传全是事实,却无聊至极。应该说,英国人还是非常崇尚理性的,在这种宣传之下,仍然只有51.8%的人在全民公决时选择了退欧。


等待尘埃落定。事实当然不是宣传这个样子的。英国向欧盟预算的贡献并没有3.5亿那么多。而且这些钱并没有凭空消失,很大一部分其实又花回了英国;而没有直接花在英国的,也用于建设欧盟大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对外贸易谈判、协调对外政策……维持着欧盟28个国家组成的世界上最大、最富裕的统一经济体,造福包括英国企业在内的主体。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欧盟已经签署了41个贸易协定,因此英国已经在享受41个贸易协定的优惠。但是退欧即意味着一夜之间英国可能不再能参与。重新谈?欧盟汇集了28个国家的人才(其中英国的人才起了很大作用),汇集了28个经济体的体量,也花了40年才谈好这些协议。现在退出,就得以英国单独的身份重来一次。猜猜需要多长时间?再猜猜能不能拿回同样的优惠呢?


贸易协定的问题之外,面向欧盟的工厂关闭,大家失业怎么办呢?这么多大企业的欧洲总部放在伦敦,这下子估计都要搬走,怎么办呢?北爱尔兰重燃战火怎么办呢?


关键是,这一切都是为了啥?欧盟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让英国这么下决心一定要割席?


Nothing. 就像我说的,这完全是一场被煽动的情绪风暴


所以,从2016年公决擦边通过退欧开始,三年半时间,英国曾经和谐的家庭、社区、单位、学校……都陷入一场全民割裂的纠结和争吵。这可不是课堂上理论探讨一下的事情,这是真真实实的未来啊。多少家庭聚会因此不欢而散。一方面,觉得被背叛的孙辈觉得爷奶被愚弄了。你们被骗了也就算了,一辈子反正已经过了,为什么要把我的大好未来拖下水?在一个社区里,本来和谐的邻居突然因为身份问题反目成仇。有很多在英国安家、居住了一辈子、养育了一大家子的老妈妈,突然发现自己因为是欧盟公民,自己有可能突然失去英国居住权……而另外一方面,退欧派觉得留欧派看不懂主权的意义,觉得孩子们太肤浅,不理解take back control(尾注2)的重要性,反而想推翻民主制度。民主原则决定,退欧是全民公决的结果,投了就得认。再痛也要接受。


三年半时间、三个首相,一地鸡毛。这场闹剧,直到最近大选才有明确的结果。在吵了足足三年半之后,英国人终于在两个痛苦的选择中间选择了相对痛得少一点的那个。退欧认了,但是祈祷着欧盟能看在大家历史关系的面子上,能大致复制目前的经贸关系吧。

3 What? 明明是大管家,现在却要到(曾经的)自家厨房讨饭?


马丁沃尔夫的话再来一遍:这就是…… “有史以来,一个民主国家在和平时期对自己做过的最大的自残”。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们长期仰望发达国家,但你看,发达国家的人民也会很愚蠢。当然,英国太远,从中国看过去,退欧或者不退欧,并没有那么大的所谓。但退欧对我们的意义,是一个活生生的关于 “不要如何选择”的教训。(它当然也是一个如何有效煽动的成功案例。我们,当然,今天,主要学习教训。)


哪些教训?


第一,不要在自己心情激动的时候做任何重大选择。不要在自己心情激动的时候做任何重大选择。不要在自己心情激动的时候做任何重大选择。


第二,要清楚,选择必然有得失,但选择必须明确。如果留在欧盟,就意味着享受所有的权利,也意味着承担所有的义务;如果退出欧盟,就意味着两者同时失去。A或者B,黑还是白,分手或者不分手,you just can’t have a cake and eat it. 你需要仔细地权衡其中的利弊,做出明确的选择。听到“两全其美”的宣传时,你要保持警惕。


第三,做选择的时候,要检查是不是所有的选项都真的可以选。“退欧”和“留欧”是2016年时的两个选项,但是留欧的意义很清楚,退欧的意义却含糊不清。在这些含糊不清的多重可能中,有不少(比如退欧导致公司关门而失业)其实是投了退欧的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把一个无法接受的选项放在选择题中,那就根本不是选择题。(注3)一个聪明的领导要懂得躲开这样的坑。


第四,愿赌服输。在前面三点都做到的情况下(这是个重要前提),选了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后悔。犹疑不决的代价也许大于一个错误的选择。在这个话题上,英国人犹疑了三年半,社会就折腾了三年半。最终,是继续拖下去的痛苦实在难以承受,才促使英国人选择了无论如何都要结束这一切。现在英国居民已经大部分支持留欧了,但在刚刚进行的大选中,他们还是支持了把退欧作为政策的保守党。只是为了无论如何,快速结束这一切。


呶。关于选择的四个定律。退欧的风波告诉我们,这些基于人性的坑不因年龄、经验而消失,也不管在欧洲和亚洲都一样存在。任何人,即便是冷漠、理性的英国人也不能完全幸免。


……


领导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出选择。聪明的选择。战争、和平。结盟、不结盟。合作、不合作。做不做这个项目。招不招这个人。交不交那个朋友……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公司或机构,小到一个家庭、自己个人,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但要日子过得长久、舒服,就要在正确的选择题上做出理性的、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在不该选择的时候、在伪题上率性为之。——英国退欧的痛苦就是反面教材。




第二件国际大事,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被弹劾了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特朗普正在成为美国建国230年来第三个被正式弹劾的总统。不一定下台——对,不一定,但被弹劾本身足够说明问题。

如果“当领导”是一个行业,美国总统就是这个行业的人生巅峰。这是世界上权力最大的职位,而特朗普是多年来最强势的一个。他的强势风格简直掀起了一场旋风。在特总统在位的三年多里,对外,美国退出了几个美国创立的国际组织;依次和韩国、日本、中国、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开打贸易战。他步行通过38线和北朝鲜领导人握手。正式承认以色列的侵略。在国内,他想尽一切办法绕开国会和法院的制衡,通过在推特上发文来发送政令,挪用军队的预算来造边境墙。他毫不顾忌总统的形象,随心所欲攻击自己的前下属、同事,乃至自己的前私人律师。他拒绝配合国会和法院的调查,拒绝提供自己的税单、无视美联储的独立性威胁将主席炒鱿鱼……特总统打破了美国立国以来的太多先例。


另外,特总统是一个说话很直白的人。我一直珍藏着总统评价自己任命的前国务卿蒂勒森的一条公开发布的推特。(不翻译了,自己看~)

来重温一下英语四级考试


蒂勒森也是一个高级领导人。在加入特总的团队、成为国务卿(内阁首席、主掌外交)之前,人家在埃克森美孚——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对,比中石油中石化大多了——当CEO和主席11年。他领导、管理着几十万员工,每年的收入以亿美元计算。他还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而且在这条推特出来的时候,已经66岁。总之,蒂勒森已经完全可以用德高望重来形容。我猜已经很多、很多年没有被任何一个人这么指着鼻子骂了。


而且,蒂勒森并没有做任何不道德或违法的事情。只是不太认同老板在全世界到处点火的做法。这最多也就是工作分歧。值得这样的人身攻击?


(插播一下,这个故事首先告诉你们,亲们,不要以为自己当执行长就了不起了。不要以为自己做了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情就了不起了。在社交媒体时代,你永远不能阻挡任何人——从更大的领导到更小的小兵——用轻易打破你玻璃心的语言,公开地痛骂你,而且还有很多人围观、鼓掌称快。帮助了10000个人也不代表第10001个人不能骂你。推己及人,同样,不要因为有人说谁什么不好就认为谁谁真的就不好了。看看别人的故事,脑补一下蒂勒森,或者他的孩子或者孙辈们的心情。做好心理准备。)


一句话,特总统是个牛人。


很多人心目中的大领导就是这个样子吧:略微有一点专制,不过能做事情。在能力和魄力面前,说点脏话、打破点规矩都是小节。所以,即便在乌克兰总统的对话中,稍稍滥用了一下权力,过了一点法律的界线,也有45%的美国人反对请他下台。和希望弹劾他的人民差不多一半一半。在民主成为世界主流一百年后,这个时代,大家突然有点渴望专制。


哎。


然而,亲们,如果你读过历史,就会知道特总统这样的强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从中国的眼光看,他不过是在重复一个重复过很多遍的强人故事,因此其结局也大致可以猜到。在2019年,时间之舟已经驶过成千上万的王、侯、将、相……描述过他们的努力、成就和灭亡。从秦皇到汉武,从盛宣怀到胡雪岩,他们能力、眼界出众,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出身草莽之中,却节节攀升,领导、管理着一个很大的国家、团队,左右着很多人的命运。他们在一个时代长袖善舞,吸引大量的追随者,成为一代大领导,成为王侯、富商。


但历史也告诉我们,大多数的强人都会在如日中天的时候,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华丽丽地崩塌。“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旁人,往往“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垮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如《红楼梦》诗云:“只剩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是强人在中国历史中的宿命。至少在美国建国之前,大家没有找到打破这种宿命的方法。


直到,我们知道,毛主席在和黄炎培的对话中点出了打破“历史周期律”的方法。美国数百年的强盛,并不是因为出了很多牛X的领导。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制度专门制约牛X。越牛的领导,遇到的制度制约越大。今天的弹劾就仿佛是专门给特总这样的强人准备的终极武器。


在这次总统弹劾案中,有句话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回荡:No one is above the Law. No one. Not even this president. 这句话仿佛是专门给这位历史上第三位被弹劾的总统听的。再强大的领导人,虽然可以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但一经制定,必须遵守。制度一定大于人。大于任何人。


任何事业、机构、国家,强大的领袖都是双刃剑。他们能让一个项目快速发展,但是如果控制不了人性中恶的部分(一定控制不了),就会给这个事业、国家,最后给领导人自己带来毁灭。美国开国领袖们意识到,严格遵守在头脑清醒时协商建立的制度,不仅保护美国,更重要的是保护领导人。与其重复一个又一个牛人“起高楼、宴宾客、楼垮了”的宿命,我们要帮助他们一开始就培养起制定规则、熟悉规则、遵守规则的习惯。这是美国强大的根本。美国不会因为特朗普而重新伟大。有了这些规则在,即便是特朗普上台,这个国家也会重新伟大起来。


规则。在中国语境下,很少有人告诉你,一个卓越的领导人、任何领域的领导人,却要非常注重、甚至模范遵守规则。我们在长期的帝王将相故事中,往往仰慕、羡慕、学习牛人,仰慕大腿,崇尚“你比较牛所以你说什么都是对的”。我们往往认为规则只是牛人用来显示自己谦虚的装饰品。我们的潜意识里,只有实力才值得尊敬。我们仿佛告诉自己,今天要遵守规则,就是为了明天可以不用遵守规则。领导的最终目标就是不遵守规则、随心所欲。


Ah,这可能就是中国有那么多万众瞩目的起飞,也有那么多鼻青脸肿跌落的原因。和你想的相反,一个真正的好领导从不随心所欲。从古到今,想通过当领导人来实现自由的人,既得不到自由,也当不好领导。他们通常都“死”的很惨。


因为,真正的自由,掌握自己、甚至他人命运的自由,不来自于随心所欲。恰恰相反,真正的自由来自于高度自律。只有高度自律的人才能实现高度自由,从而控制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命运——领导的本质


特朗普完全没有get到这一点。但是美国的体制已经自启动,保护这个国家,也保护这个人。制度能否有效制约这个强大的总统,将是美国将往何处去的风向标。我们作为日益发展壮大的国家国民,应该认真观察,从这一点吸取经验和教训。


不由得想到我们身边,小得多的事情。公益项目自带公共属性,又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是展现个性的舞台,本来是牛人效应最弱的行业。我们服从内心的召唤,为了一个共同的使命聚集在一起。为了理想,我们组织起来做正确的事情,我们做公益不是为了追随某个人而来的。


可惜的是,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太久,最应该以使命、价值观和理念引导的中国公益界,却涌现出了太多、太多自封的或者互封的牛人。各种大咖群星璀璨,居庙堂之高而指点江山。在他们之下,太多年轻公益人快速划过下海创业——众星捧月——默默消失的抛物线,成为一颗又一颗流星。我计算过,中国青年公益项目的“半衰期”平均通常只有14个月。福布斯每年都会评出30 under 30, 社会创新领域一年30人,这几年累计也有数百人了。


这几百人在哪里呢?


可能真的是碰巧,发生在2010年代末尾的这两件国际大事,却给我们小小的公益圈提供了绝佳的注脚。各位执行长们应该看到,素有保守传统的英国人也会为不理智的选择付出沉重代价;而贵为美国总统,也不免权力之蛊。人性的不完美不因影响力、权力的大小自动受控。相反,在我们这个科幻新纪元,负面人性,会以更快的速度吞噬一个本来优秀的项目,吞噬一个本来大有前景的明日之星。








客观规律不因中国或美国或英国,公益或商业或政治所改变。要避免这样的结局也很简单...


首先,善用自己的良知和理智,不断、持续地在正确的事情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其次,主动地把自己或大或小的权力置于笼子之中,并且形成习惯。第一点有助于你的迅速成长;第二点可防止你快速跌落。


如果你持续地这样做,十年以后,你会发现身边人都已陨落,只剩下你还发光。当战场上只剩下你一个人,那你就是最后的赢家。真正的胜利是时间长河里的胜利。我对明日公益的诉求也是这样的:30年后还在。还在就可以了。


还有10天,我们就要进入新的纪元了。十年以后,在2020纪元结束的时候,你们中间会有一些人一步一个脚印,已经把自己的项目变成了声誉卓著的优秀公益组织,成为来自中国的全球性NGO;会有一些执行长走向了小而精、有自己的细分服务对象的道路。当然,也会有一些执行长,即便有明日平台的帮助,依然在几年之内就变成一颗从耀眼夺目到默默无闻的流星。


自然地,我们无法判断具体是哪些人走向哪条道路。但我们可以确保明日这个公益平台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为所有的可能性做好准备。你,则要确保和这个平台上每一个人一样,遵守事先制定的规则,充分享受权利,也全面地履行义务。因为,这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学习、成长的过程。明日平台是一个由你们组成、被你们管理、为你们服务的规则体系。它本身一无所有,却因此可以容纳一切。


祝愿你们成功。


你们的理事长

廖立远

2019年12月20日


注1:You can’t have a cake and eat it 是一句英文俗语。原意是蛋糕如果吃了,就没有了。如果还在,那就还没吃。你不能既吃了蛋糕,又说它还在。引申为凡事不可能两全。Johnson在国内退欧宣传时,却倒过来使用这句俗语,向人民宣传说英国退出欧盟之后既不用承担欧盟的成本,又能继续实际上享受欧盟的好处。


注2:(Take back control 是退欧的主要诉求。即把欧盟协议中规定由欧盟机构行使的部分政策制定权,比如对移民的控制权、比如谈判贸易协定的权力收回英国议会行使。留欧派认为这是无事生非,因为英国是欧盟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国,还有一票否决权,一直都在欧盟框架内行使这些权力。“收回”这些权力只是意味着以前穿着“欧盟”这件大马甲做,以后只能以穿着英国的小马甲做了。点是啥? 但脱欧派不觉得。他们觉得,只有在伦敦才是自己人,只有自己人才能决策。


注3:( 和高考的“选择题”不一样,人生的选择题必须每一个选项都可行才能真正成题。举个栗子:如果只拿到鹅厂的offer,那么纠结是选它还是选阿里就没有意义。如果两个帅哥都还没有啥表示,去问闺蜜是A的帅好还是B的钱好就有点傻。再比如,“你是要钱,还是要命?”就是一个经典的披着“选择题”外衣的胁迫。一个领导要注意不要在这种“选择题”上选择。